学组工作回顾
年,肌电图和临床神经电生理学组与神经肌肉病学组联合,组织相关专家进行撰写和讨论,制定了6篇有关神经肌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指南或共识,内容包括糖原累积病、线粒体疾病、脂质沉积性肌病、假肥大性肌营养不良、多发性肌炎和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并对年的肌电图规范化检测和临床应用共识进行了修订。
年6月,两个学组联合在青岛召开了每两年一届的学术会议,大会论文投稿达到余篇,其中60余篇进行了专题发言和论文交流。另外,学组积极参与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年会以及中国医师协会年会的组织和继续教育工作,举办相关学术讲座20余场次。学组相关成员所在单位举办国家级或省级肌电图和神经肌肉疾病诊治培训班10余次,促进了肌电图和神经电生理技术的规范化应用,这对于提高我国肌电图从业人员的整体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临床研究进展
肌电图是临床神经系统查体的延伸,主要包括针电极肌电图以及神经传导两大部分。通过肌电图和神经电生理测定,可以帮助临床医师:
发现亚临床的神经肌肉损害;
明确损害的性质为神经源性、肌源性或神经肌肉接头病变,并进一步协助病变的定位;
对于周围神经病病变,还可以进一步协助判定究竟是轴索损害为主还是髓鞘病变为主,并可以对疾病的严重程度、病变活动性进行评估。
肌电图对于神经肌肉疾病的诊断,主要是从生理功能角度进行分析。近年来,神经超声对于神经肌肉疾病的诊断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内也出现了相关研究的报道。
神经超声最早的开展和应用主要是针对单神经病的研究,这也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多、最为成熟的领域。在腕管综合征等嵌压性周围神经疾病、神经外伤、周围神经肿瘤或临近神经囊肿的压迫性疾病的诊断中,高频神经超声已经成为一项主要的检查方法,特别是对于骨科或神经外科拟行手术干预的患者,更是重要的检测内容。尽管神经超声在周围神经病的研究已经多年,但主要局限于单神经病病变,有关其在多发性周围神经病或多发单神经病中的研究,仍非常有限。而且周围神经病的种类繁多,诊断主要依靠临床、化验和电生理检查。我们对不同病因、不同严重程度以及病程不同阶段的周围神经病变的神经超声特点,仍知之甚少。目前初步的研究显示,多种周围神经病,如遗传性和获得性脱髓鞘性周围神经病以及部分轴索性周围神经病,都可以出现神经增粗的现象。在遗传性脱髓鞘性周围神经病,如Charcot-Marie-ToothⅠ型,周围神经的增粗是普遍均匀的,神经的增粗与髓鞘增生有关;在获得性脱髓鞘性周围神经病,神经增粗通常为局灶性增粗。肌电图可以反应神经的生理功能,神经超声可以反应神经的形态,对于神经科医生而言,如何将神经超声与肌电图相结合,是今后研究的重点之一。目前已经能够将肌电图和神经超声整合在一台设备上,然而,这只是外在的形式的整合,只是使得操作更加简便,如何将二者所得的检测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仍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探索。
磁共振影像(MRI)技术在
神经和肌肉疾病的应用,也逐渐受到重视,如MRI在臂丛病变诊断中的应用,在遗传性和炎性肌肉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等,将其与电生理技术相结合,对于神经肌肉疾病的诊治应该会有帮助。但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对于肌肉疾病的诊断,应结合患者的临床特点,有选择地进行MRI测定,避免滥用。
肌肉电阻抗技术是近年来新出现的一种评估肌肉病变特点的无创技术,国内也出现了相关的研究。该技术通过对肌肉组织物理学特性的评估,如测定电阻抗、电抗以及相位等,来区分肌肉的病变特点。正常人、肌萎缩侧索硬化以及肌肉疾病患者的这些参数的改变特点存在明显差异,这可能有助于通过无创的方法来区分神经源性和肌源性损害,但无法判断有无异常自发电位等。
经颅重复磁刺激在神经系统疾病康复中的应用研究仍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