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胆管炎是细菌感染引起的胆道系统的急性炎症,大多在胆道梗阻的基础上发生,如胆道梗阻未能解除,感染未被控制,病情进一步发展,则可发生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cuteobstructivesuppurativecholangitis,AOSC)。急性胆管炎和AOSC是同一疾病的不同发展阶段。AOSC也称急性重症型胆管炎(acutecholangitisofse-veretype,ACST)。
一、「病因」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是胆管急性完全梗阻和化脓性感染的结果。梗阻的最常见原因是胆管结石,其次为胆道蛔虫和胆管狭窄,胆管、壶腹部肿瘤,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胆肠吻合术后,经T管造影或PTC术后亦可引起。致病菌主要为革兰氏阴性菌(大肠埃希氏菌、克雷伯菌、变形杆菌、假单胞菌)和革兰氏阳性菌(粪球菌、肠球菌);合并厌氧菌者常见。在致病菌中,单一细菌感染约占40%,两种细菌感染占40%,三种或三种以上细菌感染者占20%。
二、「诊断要点」
1.发病急骤,病程进展快,病情危重。
2.病人呈急性病容。
3.上腹剧痛或绞痛,同时出现寒战、高热。
4.右上腹部压痛、肌紧张、反跳痛。可扪及肿大的胆囊,皮肤黏膜黄染。
5.病情进展很快出现感染中毒性休克和昏迷。
6.临床上将寒战高热、胆绞痛和黄疸称为夏科(Charcor)三联症,随病情加重出现感染中毒性休克和昏迷。而寒战高热、胆绞痛、黄疸、休克和昏迷称为雷诺(Reynold)五联症,表示病情进入临危状态。
三、「检查」
1.生化检查:白细胞计数升高,可20Xl09/L,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胞质内可出现中毒颗粒。血小板计数降低,最低可达(10-20)X/L;肝、肾功能受损,凝血酶原时间延长,低氧血症,失水,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
2.超声:可显示胆管扩大范围和程度以估计梗阻部位,可发现结石、蛔虫、大于lcm直径的肝脓肿、膈下脓肿等。
3.X线片:有助于诊断脓胸、肺炎、肺脓肿、心包积脓、膈下脓肿、胸膜炎等。胆肠吻合手术后反流性胆管炎的患者,腹部X线片可见胆道积气。上消化道钡餐示肠胆反流。腹X线片还可同时提供鉴别诊断,如排除肠梗阻和消化道穿孔等。
4.CT(病情稳定者可以选择):不仅可以看到肝胆管扩张、结石、肿瘤、肝脏增大、萎缩等的征象,有时尚可发现肝脓肿。若怀疑急性重症胰腺炎,可作CT检查。
5.经内镜逆行胆管引流(ERBD)、经皮肝穿刺引流(PTCD)(病情稳定者可以选择):既可确定胆道阻塞的原因和部位,又可做应急的减压引流,但有加重胆道感染或使感染淤积的胆汁溢漏进腹腔的危险。
6.磁共振胆胰管成像(病情稳定者可以选择):可显示肝内胆管树的全貌、阻塞部位和范围。图像不受梗阻部位的限制,是一种无创伤性的胆道显像技术。
四、「鉴别诊断」
应与急性胆囊炎、消化性溃疡穿孔或出血、急性坏疽性阑尾炎、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重症急性胰腺炎,以及右侧胸膜炎、右下大叶性肺炎等鉴别。
五、「并发症」
常并发多系统器官衰竭,血清总胆红素的水平是影响多系统器官衰竭发生的重要因素。当血清总胆红素μmol/L时,单器官衰竭往往向多系统器官衰竭发展。
六、「治疗原则」
原则是紧急手术解除胆道梗阻并引流,及早而有效地降低胆管内压力。只有解除胆管梗阻,才能控制胆道感染,制止病情进展。
1.手术治疗首要目的在于抢救患者生命,力求简单有效。一般采用胆总管切开减压、T管引流。但要注意仔细探查胆管,充分解除胆管梗阻。胆褒病变多为继发,一般不做急症胆囊切除术,可留待二期手术。多发性肝脓肿是严重而常见的并发症,应注意发现和同时处理。单纯胆囊造口术常难以达到有效的胆道引流,一般不宜采用。
对高龄、全身情况差且不能耐受麻醉和手术的患者,胆管减压引流亦可选用经内镜EST取石、PTCD和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ENBD)。待病情改善后行开腹手术。
2.非手术治疗:又可作为术前准备。主要包括:①维持有效的输液通道,尽快恢复血容址,除用品体液扩容外,应加入胶体液;②联合应用足晕抗生素;③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④对症治疗如降温、使用维生素和支持治疗;⑤如经短时间治疗后患者仍不好转,应考虑应用血管活性药物以提高血压、肾上腺皮质激素保护细胞膜和对抗细菌毒素,应用抑制炎症反应的药物,吸氧以纠正低氧状态。
健康指导:
①心理指导:患者因起病急,医院陌生、恐惧等,多有情绪紧张、焦虑、生活不能自理怕麻烦人等心理。应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处于接受治疗和护理的最佳状态。
②饮食指导:急性期禁食患者要做到禁食禁水,恢复正常饮食后选择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禁忌油腻食物及饮食。
③用药指导:告知患者各项药物的作用和注意事项。
④出院指导:嘱患者注意休息,低脂饮食,忌食肥肉、油煎炸食品、酒及刺激性食物,合理营养不仅可以促进术后体力恢复,也有利于预防胆石形成。
注意保持心情舒畅,适当加强户外活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对带鼻胆管或T管出院的患者教会如何保护好管道,正常与异常胆汁的鉴别。
所有资源来源于网络搜索整理,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作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更加快捷、方便获取更多医考资料可添加百度网盘群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