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课爱走神、不喜欢写作业
调皮捣蛋难教育?
小心!
可能患上“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许多家长还蒙在鼓里
表面上看,孩子只是好动、坐不住
甚至显得比其他孩子更加聪明伶俐
在大部分家长的观念中
这难道不就是孩子的“天性”吗?
事实上这是一个错误的认识!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来扒一扒
孩子调皮到底是不是病!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是“多动症”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就是老百姓所说的“多动症”,是一种诊断明确的临床疾病,英文缩写为ADHD。孩子表现为持久的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给其生活、学习和社交带来很大的困扰,如果我们的孩子出现以下症状,应请咨询相关医生。
相关症状1.坐立不安
2.吵闹,制造噪音
3.兴奋,冲动
4.注意力不集中,易分散
5.不能完成他/她开始从事的事情(注意时间短暂)
6.好争吵
7.行动不加思考
8.爱发脾气(爆发的和无法预料的行为)
9.对抗行动
10.不合作
您了解“多动症”吗“多动症ADHD”是儿童、青少年中最常见的行为障碍,也是学龄儿童患病率最高的慢性疾病之一。有调查显示,全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发病率相差不多,每50个学龄儿童中就有2-3个多动症儿童。
多动症儿童与正常活泼儿童有什么区别有的家长会这样认为:“我的孩子现在还小,太调皮最多算是坏习惯不是病,长大自然会好”。这是对多动症本质和危害认识不足。
多动行为方面:
正常的孩子多动的行为是有目的的,好动多表现在特定的情景下,如课后游戏、户外活动等,在需要安静或有纪律约束的场合多能保持不动,在学习、伙伴交往和家庭中表现良好。多动症患儿的行为表现比较唐突,冲动不能自控,破坏性大,令人不理解。在教室、操场、家庭多个场合表现得与年龄不相称。
注意力方面:
多动症患儿注意保持的时间过短,上课时大部分注意力涣散,作业潦草、拖拉,学习波动大而且随年龄的增加不断下降;正常的顽皮儿大部分时间注意力集中,为了贪玩作业也草率但不拖拉,成绩波动不是很大,而且随着年龄增长学习成绩日渐上升。
多动症是什么原因产生的多动症的病因至今没有完全研究清楚。现有的研究表明多动症是一种复杂的多基因遗传倾向的疾病,同时受到多种自然和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是多因素共同作用所导致。
多动症对于孩子和家庭的危害大吗很大!!
如果不经治疗,70%的多动症儿童的症状将持续到青春期。尽管大多数孩子的多动水平会降低,但可能出现学习困难、和家长老师对抗、违纪、攻击、逃学或被停课,成年后约有35%的人开始酗酒,甚至吸毒。还有30%多动症儿童症状将一直延续到成年。成人多动症患者因为不能持续、有效地工作,无法与同事友好相处而频繁更换工作,其社会经济地位常常低于其他人,出现反社会行为、药物成瘾、违法犯罪的危险性也是一般人的5-10倍。可见,多动症对患者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所产生的不良后果远远超出了疾病本身。
多动症是可以治疗的疾病吗多动症是可以治疗的!
多动症的及时发现和治疗对孩子的一生都会产生重要的积极的影响!目前国际上把疾病完全缓解作为多动症的治疗目标。
√有效:是指经过治疗症状得到改善,通常是指症状评分量表评估时,其分数降低超过25%或50%。
√缓解:患者不再被诊断为ADHD、症状最小化或无症状并且获得最大化的功能恢复。
√完全缓解:缓解超过2~6个月。
缓解比症状减轻更为重要,缓解意味着在情感、行为、学业、社会功能上得到最大的恢复。
如何治疗多动症目前国内外权威的多动症诊治指南均将药物治疗作为多动症的首选治疗方法。药物治疗直接使脑内重要化学物质恢复正常水平,从而控制症状。药物治疗被认为是最快、最有效的方法。对大多数多动症患儿来讲,单纯心理治疗和行为干预的效果都不及药物治疗。因此药物治疗是多动症的主要治疗方法,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尽可能辅以心理行为干预。通常的干预包括执行功能培训,父母培训,社会生活技能培训。
尽管多数孩子服药后会有很大进步,但还是会有10%~30%的孩子对各种药物反应不佳,还有一些孩子虽然服药有效,但也有些副反应,或者合并其它问题,单纯服药不能有效解决,此时应考虑选择非药物治疗。
治疗多动症的药物有哪些目前用于治疗多动症的药物有两类:中枢兴奋剂和非中枢兴奋剂。
中枢兴奋剂:国内和国际的临床疾病指南推荐的首选用药是中枢兴奋剂。
非中枢兴奋剂:当中枢兴奋剂高剂量下疗效不佳、或者无法耐受、或者同时存在其它疾病时可以考虑使用非中枢兴奋剂。
为什么需要兴奋性药物治疗?孩子表现多动的原因是大脑这个“司令部”的兴奋性不高、管理控制功能下降所致,包括对运动、注意、逻辑推理、完成计划等行为的控制力降低,导致这些方面的表现异常。
服用兴奋性药物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大脑“司令部”的兴奋性,保证“司令部”对行为的有效控制,从而达到减少多动、集中注意的目的。
目前没有证据显示中枢神经兴奋剂的医疗性使用会产生依赖。
精彩回顾1、8.19中国医师节
来吧,这10位医生带你过个“真实有料”的医师节!!
2、名医面对面
孩子频繁眨眼、扮“鬼脸”,警惕抽动症~~
3、讨好型人格——为什么总是成全别人,委屈自己?
4、解读心灵密码
医院“电影本体心理学讲座”圆满结束!!
5、抑郁症患者如何服药,才能达到效果?
6、名医面对面
孩子“网络游戏成瘾”,家长是“罪魁祸首”?
7、开学不想落后,这8样东西家长和孩子在假期一定要备好~~
8、名医面对面
被焦虑吞噬,该如何找到自己的出路?
9、抽动症or多动症,如何正确分辨?
10、八一建军节
祝最可爱的人,节日快乐!
您身边的移动心理咨询师
长按扫码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