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SRP抗体阳性肌病三例临床及病理分析

抗SRP(signalrecognitionparticle,SRP)抗体阳性肌病又称抗信号识别颗粒抗体肌病(myopathyWithantibodytothesignalrecognitionparticle),根据年欧洲神经肌肉疾病中心和美国肌病研究协作组提出的特发性炎性肌病分类标准,该病属于免疫介导性坏死性肌病(immune-mediatednecrotizingmyopathy,IMNM)。临床主要表现为进行性肢体无力及肌肉萎缩,以四肢近端为著,可伴有颈屈肌无力、吞咽困难及呼吸功能不全,面部及心脏受累较少,既往也有心脏受累较多的报道,亦可出现肌肉酸痛或肌肉痉挛等伴随症状。实验室检查血清肌酸激酶显著升高,肌电图多数呈肌源性损害,肌肉核磁可出现受累肌肉弥漫性水肿。骨骼肌病理可见肌纤维坏死及再生,无或少量炎症细胞浸润。目前国内对该病的报道仍较少,且无对伴有明显炎细胞浸润病例的报道。本研究报道3例抗SRP抗体阳性肌病患者的相关资料,以探讨该病的临床及病理特点。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年10-11月,因医院就诊并发现抗SRP抗体阳性的患者3例。

2.病例资料收集:详细询问患者病史、系统体格检查。统计患者的人口学资料、个人史、家族史及辅助检查结果。为明确诊断,经患者同意并签署肌肉活检知情同意书后,行肌肉活检手术及一系列肌肉组织相关病理检查。

3.肌炎抗体谱检测:用免疫印迹法(杭州欧蒙医学检验所)测定患者血清中以下抗体:抗Mi-2α抗体、抗Mi-2β抗体、抗TIF1γ抗体、抗MDA5抗体、抗NXP2抗体、抗SAE1抗体、抗Ku抗体、抗PM-Scl抗体、抗PM-Sci75抗体、抗Jo-1抗体、抗SRP抗体、抗PL-7抗体、抗PL-12抗体、抗EJ抗体、抗OJ抗体及抗Ro-52抗体。将患者外周血离心,取血清孵育经过预处理的检测膜条,清洗后经过酶结合物孵育及底物包被,干燥后使用EUROLineScan软件扫描,一为阴性、±为可疑、+为弱阳性、++为阳性,+++为强阳性。

4.肌肉病理技术:采用酶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3例患者的肌肉组织进行染色观察,酶组织化学方法包括苏木精-伊红染色(HE)、三磷酸腺苷酶染色(ATPase)、改良Gomori染色(MGT)、非特异性酯酶染色(NSE)、琥珀酸脱氢酶染色(SDH)、酸性磷酸酶染色(ACP)、糖原染色(PAS)、还原型辅酶I染色(NADH-TR)、油红O染色(ORO)及苏丹黑染色(SBB);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内容包括:C、CD4、CD8、CD68、主要组织相容性混合物I型抗原(MHC-I)、Dystrophin-R、Dystrophin-C、Dystrophin-N、Dysferlin、α-sarcoglycan、β-sarcoglycan及γ-sarcoglycan等。

5.统计学方法:采用描述性的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

二、结果

1.临床特点:3例患者均为女性,发病年龄分别为45、33、48岁,对应病程分别为50d、60d、4年。3例患者均为亚急性起病,2例首发症状为肌无力,1例为肌无力伴肌肉酸痛。肌无力分布均以近端为主(表1)。例1伴有气喘、咳嗽等肺部表现;例2伴有吞咽困难及呼吸困难;例3伴有肺部结核瘤,肺CT示双肺间质性改变。3例患者均无皮疹,均未发现心脏受累证据。

2.实验室检查:3例患者首次查血清肌酸激酶水平分别为.0、.2、.0U/L,得到上述结果时患者均未使用激素治疗。3例患者都进行了血清肌炎抗体谱检测,均为抗SRP抗体(+++),抗Ro-52抗体(+),其余抗体均为阴性。3例患者肌电图均表现为肌源性损害。

3.骨骼肌病理(图1):(1)例1可见少数肌纤维萎缩呈不规则形,个别肌纤维坏变。无肌纤维肥大及再生。无炎症细胞浸润。ACP染色示血管周围及肌纤维间隙酸性磷酸酶活性增强。免疫组化染色CD4、CD8、CD68、MHC.I、C均为阴性。(2)例2可见广泛肌纤维萎缩、变性、坏死,伴炎性细胞浸润;其中有一大片肌纤维坏变。有少数核内移肌纤维,无肌纤维肥大、增生。肌纤维间隙略宽。NADH染色示坏变肌纤维结构紊乱,深染。ACP染色示坏变肌纤维及其间隙酸性磷酸酶活性增强,可见一大片坏变肌纤维呈明显增强。免疫组化染色可见CD4(++),CD8(-),CD68(+++),MHC-I(++),C5B9(++)。(3)例3可见肌纤维大小不一,萎缩肌纤维呈小圆形及不规则形,有少数肌纤维坏变。坏变肌纤维间隙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可见肌纤维肥大、增生及分裂现象。有核内移肌纤维。肌纤维间隙增宽。NADH染色示坏变肌纤维结构紊乱,深染。ACP染色示坏变肌纤维及其间隙酸性磷酸酶活性增强。免疫组化染色可见CD4(++),CD8(+),CD68(+),MHC-I(+),C(+);Dystrophin-R、Dystrophin-C、Dystrophin-N、Dysferlin、α-sarcoglycan、β-sarcoglycan及γ-sarcoglycan膜蛋白均正常存在。

三、讨论

根据既往对抗SRP抗体阳性肌病的报道情况,该病多发于30-60岁,偶有儿童起病者,秋冬季发病较多见。本研究中的3例患者均为女性,发病年龄33-48岁,发病季节两例患者为夏末秋初,1例患者为冬季,与既往研究基本相符。抗SRP抗体阳性肌病的临床表现具有异质性,主要表现为血清肌酸激酶显著升高,缓慢或迅速进展的四肢近端无力,可累及颈屈肌、呼吸肌等,并可出现肌肉萎缩、肌痛、肌肉痉挛、吞咽困难及间质性肺病等伴随症状。本研究中的3例患者均以四肢近端无力起病,1例伴有肌痛,3例均伴有颈屈肌受累及肺部表现,其中一例患者行右肺中叶切除术,术后病理提示结核瘤,与抗SRP抗体阳性的相关性尚不明确。3例患者均未出现心脏受累的表现。抗SRP抗体可与其他抗体同时存在,其中合并SSA/Ro抗体者较多见,本研究中的3例患者均合并抗Ro-52抗体弱阳性。

MHC-I表达可激活内质网应激,通过影响蛋白的表达而引发炎症反应,表达MHC-I的肌细胞本身也可作为抗原提呈细胞激活T细胞从而触发免疫反应。C5B9可参与肌纤维坏死和血管损伤过程。例2和例3患者均出现了MHC-I及C5B9阳性表达,进一步证明了此两者可参与抗SRP抗体阳性肌病的发病过程。

根据既往研究结果,大多认为抗SRP抗体阳性肌病患者的骨骼肌病理可见肌纤维坏死及再生,但无或仅有少量炎症细胞浸润。本研究中的例1HE染色未见炎细胞浸润,例3仅见坏变肌纤维间隙少量炎细胞浸润,与既往报道相符。但例2HE染色可见广泛肌纤维变性、坏死,伴明显炎性细胞浸润,ACP染色示坏变肌纤维及其间隙酸性磷酸酶活性增强,且可见一大片坏变肌纤维呈明显增强,免疫组化染色可见CD4强阳性。该现象表明除巨噬细胞外,T淋巴细胞也可大量参与该病的炎性反应。Basnayake等也曾报道该病患者骨骼肌病理可出现类似多发性肌炎患者的淋巴细胞浸润现象。故难以从病理上将该病与其他出现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的炎性肌病进行鉴别。我们也发现患者肌纤维坏变的程度存在异质性,未发现其与病程长短具有相关性。例3病程4年,其肌肉病理出现肌纤维萎缩、肥大及增生等类似肌营养不良样的病理改变,Ikeda等也曾报道该病易误诊为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故病理诊断需与患者临床表现相结合,以免误诊。

本组3例患者对激素治疗均有反应,血清CK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临床症状均部分改善,目前治疗时间尚短,需进一步随访观察。根据既往研究,部分患者对单纯激素治疗不敏感,可联合使用免疫抑制剂、免疫球蛋白或利妥昔单抗治疗。

综上,抗SRP抗体阳性肌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与病理特点均具有一定的异质性,可出现淋巴细胞明显浸润及肌营养不良样病理表现,需注意鉴别诊断。在临床工作中,应更加


转载请注明:http://www.hmingd.com/jyys/61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