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病的治疗药物五糖皮质激素

白癜风诊疗康复 http://m.39.net/pf/a_5332963.html

糖皮质激素系内源性正常生理物质,也是人体维持正常机能和生命所必需的物质。如对糖、脂肪、蛋白质代谢和水盐代谢产生重要作用,并对血液、心脏、血管、内分泌、神经等全身各个系统或器官都有重要影晌,这就是它的生理作用。如用超生理剂量的外源性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就会引起和正常生理功能完全不同性质的作用,即抗炎、抗毒、抗过敏、抗休克以及免疫抑制作用。特别是在强力抗炎方面,迄今尚未发现比糖皮质激素更强的抗炎药物。由于许多风湿性疾病的病理过程与免疫介导的炎症及由炎症造成的组织损伤有关,故临床常利用糖皮质激素的抗炎和免疫抑制的药理作用而较广泛地应用于风湿性疾病的治疗,并成为许多弥漫性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和多发性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等的基本治疗药物或首选治疗措施随着对糖皮质激素生理和药理的深入了解,人们还发现,大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可迅速缓解疾病症状,钝挫疾病危象,小量维持治疗可以防止疾病复发。因此,自年用于临床以来,尽管应用本类药物,尤其在使用不当时可给机体带来些严重不良后果,甚至有些因药物造成的危害要比疾病本身还大,但糖皮质激素在风湿性疾病治疗中的重要性日益受到医学界的广泛肯定。

但是,随着临床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人们在利用激素优越疗效的同时,往往很少注意到它的一系列毒副反应,这在基层医务人员和患者中表现的尤为突出。由于缺乏对糖皮质激素的生化特性、生理功能和药理作用的了解,致使临床应用指征掌握不严或对激素存在片面或错误认识而造成错用和滥用的情况相当多见。更有甚者,把糖皮质激素作为骨、关节疼痛的镇痛剂应用,或为了迎合患者快速取效的心理而盲目地投以激素治疗。因在用法、用量和疗程上掌握不当,常给患者造成严重后果,或因用量较小达不到治疗目的,或是用量过大,引起不应有的毒副反应,或在病情控制后因撤减不当引起疾病反跳或恶化。因此,正确认识和掌握糖皮质激素在体内的代谢和适应症、并发症以及常规用量、用法、疗程等是何等重要。

一、糖皮质激素的分泌调节及其与免疫系统的关系1、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

糖皮质激素由肾上腺皮质束状带所分泌,其生成和分泌受垂体前叶细胞分泌的促皮质素(ACTH)的调节和控制,而ACTH则又受下丘脑分泌的促皮质素释放因子(CRF)调节。接受刺激的感受器通过传入神经至大脑皮层,进而刺激下丘脑分泌CRF,CRF作用于垂体前叶细胞,通过其受体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使细胞内的环磷酸腺苷(CAMP)浓度升高,促进ACTH的合成及分泌。ACTH则通过相同的机制作用于肾上腺皮质细胞,以促进其合成及分泌糖皮质激素。因此,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系统是糖皮质激素分泌调节的中心。分泌到血浆中的皮质激素一方面产生相应的生理效应,另方面,当其血浆浓度达到定水平时,又对垂体前叶和下丘脑发生作用,分别抑制ACTH和CRF的分泌,形成负反馈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系统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统一调控下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共同维持着机体的相对平衡和稳定。

2、神经内分泌系统与免疫调节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存在有完整的调节环路。一方面,神经内分泌系统可通过它们的效应物质神经递质和激素影免疫应答过程,故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功能状态对免疫系统的功能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另一方面,免疫器官有丰富的神经分布,免疫系统不仅可以通过激素和神经递质接受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影响,免疫系统的活动亦可反向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引起局部神经递质和多种内分泌激素的变化。免疫系统可对那些不被神经系统识别的刺激物(抗原性物质)作出应答,并同时产生活性肽类,从而引起神经内分泌系统的生理学变化如受病毒感染的淋巴细胞在产生干扰素的同时,也可产生免疫活性ACTH(irACTH)和免疫活性内啡肽(iEND),IrACTH和iEND在性质、结构和功能上都与垂体产生的ACTH和END有许多相似之处,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调节网络。

总体来看,参与炎性过程的许多细胞因子均可促进下丘脑和垂体分泌CRF和ACTH,结果使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进而抑制炎症和免疫反应。

二、糖皮质激素抗风湿作用的机理糖皮质激素的抗风湿效应主要是通过其强大的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来实现的。1、抗炎作用糖皮质激素对各种原因引起的炎症以及炎症的各个阶段,都有明显的非特异性抑制作用。(1)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抑制炎性渗出在炎症早期,糖皮质激素能促使炎症部位的血管收缩并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从而减少病变区域的炎性渗出和细胞浸润,但不影响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和杀菌能力,故有助于炎症的消退。

(2)稳定溶酶体膜,抑制溶酶体酶的释放溶酶体膜破裂和溶酶体释放多种水解酶(如蛋白酶、核酸酶等)是引起细胞和组织损伤的病理基础,糖皮质激素具有稳定溶酶体膜的作用,能阻止溶酶内水解酶类的释放,从而抑制炎症过程的发展。(3)阻止成纤维细胞的分裂,抑制增生在炎症后期,糖皮质激素能抑制成纤维细胞增生和肉芽组织中的DNA合成,从而减少胶原纤维和细胞间质增殖,减轻炎症部位的粘连和疤痕形成,减少后遗症。但由于成纤维细胞、肉芽组织和新生毛细血管的形成受抑,因而可使创口或病灶的修复过程延长。(4)抑制前列腺素等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的生成,并通过类似的机制,还可抑制血小板激活因子、肿瘤坏死因子以及白细胞介素-1等促炎因子的释放。(5)减少组织胺和5-羟色胺等活性物质的合成与释放,并阻碍肥大细胞的破裂,从而减轻某些与组织胺和5-羟色胺释放有关的过敏症状。

2、免疫抑制作用糖皮质激素本身在治疗剂量下既不降低细胞免疫,也不降低体液免疫反应,而使循环中抗体的水平降低。其免疫抑制作用的主要机制为抑制了免疫细胞间的信息传递,因而使机体免疫反应受到抑制。(1)抑制巨噬细胞对抗原的吞噬和处理糖皮质激素能改变巨噬细胞膜的性质和功用,阻碍吞噬作用的进行,并能防止吞噬小囊的内移和融合,阻止次级溶酶体的形成,减低处理抗原能力。(2)破坏或影响参与免疫反应的兔疫活性细胞糖皮质激素不仅可促进淋巴细胞的凋亡,使体内淋巴细胞重新分布,主要表现为外周血淋巴细胞数减少,而且还可间接影响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等各种非淋巴细胞的功能,使这些非淋巴细胞向炎症区域的游走和聚集减少。

(3)小剂量的糖皮质激素以抑制参与免疫反应的淋巴母细胞的转化为主,大剂量时则能抑制浆细胞和致敏淋巴细胞。因此,糖皮质激素在小剂量应用时,仅体现抑制细胞免疫的效应,但在大剂量应用时可体现体液免疫的抑制作用,使抗体生成减少。

三、药物的代谢分布与应用口服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吸收快慢与其脂溶性大小成正比。大多数口服后容易被吸收,如可的松与氢化可的松口服1~2小时内血中浓度可达高峰,一次给药,作用可维持12小时。强的松龙口服后可吸收80%~90%,而且不受进食的千扰。注射给药以水溶性制剂吸收快,混悬剂吸收较慢。外源性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与内源性皮质激素的重要区别则在于其与球蛋白的亲和力均较低,大部分与白蛋白结合,因此当血浆白蛋白的浓度明显降低时,糖皮质激素的疗效可相应提高。从药物的角度看,地塞米松与血浆蛋白的结合较少,故它的疗效与毒副作用均相对较强。吸收后的糖皮质激素以肝脏分布较高,肾和脾中分布较少。其在肝脏代谢,并与葡萄糖醛酸或硫酸根结合后,变成水溶性代谢产物,使之失活。血中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代谢率通常与作用强度有密切关系,由于强的松龙和地塞米松均比氢化可的松的清除慢,所以它们有更强的作用。延长清除时间固然可以增加疗效。

但也同时增加了毒副反应的产生。代谢后失活的水溶性产物95%以结合产物的形式从肾脏排出,其余的则从肠道排出。另外,许多药物(如苯妥英钠、苯巴比妥、利福平以及含有雌激素的避孕药等)、某些疾病状态(如慢性肝病、慢性肾病、妊娠状态等)均可影响糖皮质激素的代谢与清除。因此,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分布和清除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有时难以用半衰期来计算清除的全部情况。

糖皮质激素在治疗学上具有两方面的用途,一是作为内源性糖皮质激素的替代物,用于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症(包括肾上腺危象和阿狄森氏病)及肾上腺切除后的替代补充治疗。一是利用其抗炎、抗毒、抗过敏、抗休克以及免疫抑制的广泛药理作用,用于临床各学科的感染性疾病、变态反应性疾病及各种休克的辅助治疗。由于大多数风湿性疾病的致病过程都存在异常兔疫反应,而糖皮质激素可对免疫过程的许多环节均有抑制作用,因此临床常用于以下风湿病的治疗:1、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期,尤其伴明显内脏损害者糖皮质激素不仅能明显改善活动期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症状和体征,而且还可减少患者的死亡率,延长存活时间并降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特别是当发生狼疮性肾炎时,糖皮质激素可与环磷酰胺或硫唑嘌昤联合应用。

2、各种血管炎如结节性多动脉炎、韦格内肉芽肿过敏性紫癜、大动脉炎、超敏性血管炎、风湿性多肌痛及颞动脉炎、白塞氏病等。单独应用糖皮质激素疗效不理想时可合用细胞毒类药物。3、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除可改善肌疼痛和肌无力症状外,糖皮质激素对伴随的间质性肺病、关节病变、咽部及食管上段病变引起的吞咽困难也均有效,当治疗效果不佳或出现并发症时,加用免疫抑制剂有协同治疗作用。

4、混合性结缔组织病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敏感,一般而言,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其关节炎、皮疹、浆膜炎、肌炎、贫血、白细胞减少和肾炎等均能获得明显改善。5、类风湿关节炎由于糖皮质激素并不能阻断类风湿关节炎的病程进展和关节破坏,而且长期应用还可形成依赖性和发生明显的毒副反应,故目前多限于具有明显全身症状或关节外症状,以及应用多种治疗措施无效的顽固性类风湿患者的治疗。幼年型及成人斯蒂尔病、费尔蒂综合征,以及早期处于滑膜炎期的类风湿关节炎,也可短程小剂量使用激素治疗。6、风湿热并发心脏炎者对风湿热早期有心脏明显受累而严重的心内膜炎、心肌炎、心包炎病例,应用糖皮质激素常在短期内迅速缓解,并对防止心瓣膜病的发生,改善预后具有重要帮助。

四、常用制剂与用法按照糖皮质激素在人体血浆中的生物作用及半衰期的长短,也就是依其治疗作用时间的长短可分为短效、中效和长效三类。三类常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抗炎强度,半衰期及等效剂量。

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风湿性疾病的一般原则为:在疾病急性发作期需短期突击治疗时,可选用长效制剂,在疾病般活动期或需长期维持治疗者,宜选用中效制剂,尤其在肝功能障碍时,以选用强的松龙为好,需大剂量冲击治疗者,既可选用氢化可的松和a-甲基强的松龙等短、中效制剂,也可选用地塞米松等长效制剂。临床常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不同病情,结合不同制剂吸收快慢、作用特点来选用不同的给药途径和用法,以求获得最大治疗效果并使药物的毒副反应降至最低极限。根据不同的疾病,糖皮质激素既可全身用药,也可采用特殊制剂的局部关节内给药。1、全身给药糖皮质激素类药物除了因其半衰期、作用强度的不同而有短效、中效、长效的区分外,根据不同的用药时间、剂型以及疗程的长短而又可分为口服法、静脉和肌肉注射法、每日给药法和隔日给药法、冲击疗法、短程疗法、中程疗法和长程疗法等。由于每种疗法都有其特定的适应范围和优缺点,因此采用全身给药的方法和疗程选择必须根据疾病的性质、病情轻重、病程长短以及治疗效果、目的和反应灵活对待,决不要生搬硬套。并根据疾病所处的不同时期和治疗的不同阶段来灵活更换用药方法。常用的全身给药方法有以下几种:

(1)大剂量冲击短程疗法适用于狼疮性肾病、狼疮性脑综合征、狼疮性肺炎、狼疮危象、结节性多动脉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性贫血等疾病危象的治疗。常用a甲基强的松龙1.0~15g(或氢化可的松10以上,或地塞米松75~mg),每日静脉滴注1次(氢化可的松可分2~3次静滴),连续滴注3日,改为口服强的松每日60mg,待病情好转后,逐渐减至维持量。使用静脉冲击治疗时,给药速度应加以控制,应在1小时以上的时间内给入,以免因体液中钾的大幅度变化导致急性心功能异常。(2)般剂量每日给药法大多数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均采用这种方法。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和多发性肌炎、各种血管炎的急性活动期等,均应在给予达到控制病情剂量的前提下,每日分次或晨起一次顿服给药。常用剂量为强的松每日每千克体重0.5~15mg,或给予等效剂量的其它短效制剂或中、长效制剂。当口服治疗效果不佳或病情较重,尤在伴有多系统和多脏器损害时,也常采用等效剂量的注射剂静脉点滴,如地塞米松5~20mg,静滴。至病情稳定缓解后,再改用等效剂量的强的松口服,并根据病情的稳定缓解程度,逐渐减少激素的用量,或由每日分次给药改为每晨1次顿服。分次服药的最大优点是血药浓度较为恒定,治疗效果好,但它造成的毒副作用也最多每晨1次顿服的给药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模拟了糖皮质激素分泌的正常生物节律,尽管其临床疗效没有分次给药好,但明显减少了毒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

(3)隔日长程给药法适用于需要长期维持治疗的各种慢性风湿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各种血管炎、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等,在每日给药法而获病情控制后,逐渐减少每日的剂量,如仍能保持较好疗效,即可考虑改为隔日给药。特别是对糖皮质激素已减至尽可能小的剂量后,但病情仍持续保持稳定缓解的患者,完全停药有困难或停药后易出现反跳现象或撤药综合征者,隔日用药的益处就非常明显。在开始从每天给药向隔天给药过渡时,可将当时每天的药量加倍,隔日1次,在应该间隔的那天仍给予一定量的激素,然后逐渐减少,最终转变为单纯的隔日给药。隔日给药时的减药剂量和速度均宜小而慢。由于隔日长程给药的剂量通常因个体差异、不同疾病和疾病的不同阶段、不同病情而存在很大差异,故此种用法仅适于病情稳定缓解后需长期维持治疗的患者,而不适于活动期患者。隔日给药多应用半衰期短的中、短效糖皮质激素,如强的松、强的松龙等,长半衰期的长效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等,因血中浓度持续较高,久用后还可在体内存在一定的蓄积量,故无法达到隔日给药的预期效果。实践证明,隔日疗法是一种既能收到预期治疗效果,又能减少副作用和并发症的较理想的给药方法。(4)小剂量替代疗法适用于垂体前叶功能减退,阿狄森病及肾上腺次全切术后的补充替代治疗。常用剂量为可的松每日mg,或氢化可的松每日10~25mg,或强的松每日5~10mg。

2、关节腔局部给药关节腔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一方面能迅速解除肌腱、滑膜和非感染性炎性症状,可以较小的局部注射剂量而获取与全身给药较大剂量时相当的疗效,另方面由于局部用药多在注射局部发生治疗作用,对全身激素水平的正常调节影晌较小,因而避免或减少了全身用药所带来的毒副作用。另外,关节腔穿刺抽液还是有用的诊断和治疗手段,尤其对鉴别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关节炎具有重要价值。但是,由于关节腔穿刺注射有可能损伤关节软骨或继发感染注入关节腔的药物也能很快进入血液而无法避免全身毒副反应的发生,因此关节腔局部注射可作为临床综合治疗的_部分或辅助治疗措施,而不能将此种方法作为各种关节炎的主要的和基本的治疗方法。

关节腔局部注射的适应症为:

(1)非感染性炎性关节病在只有一个或少数的四肢关节受累时,局部药物注射可迅速控制或缓解滑膜炎症状。

(2)虽然非感染性炎性关节病变累及到全身大小关节,但多数关节的炎症已得到控制,仅有个别关节的炎性症状持续未得到改善者。

(3)可作为全身给药尚未获效之前的支持治疗或全身用药有禁忌者,均可采用局部治疗。

关节腔局同部注射糖皮质激素的种美和剂量可根据注射关节的大小而参考。

在选用关节局部注射用药时,为防止病变关节的穿剌损伤以及有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和毒副反应,除了在注射时必须熟练掌握局部解剖关系和严格无菌操作技术外,还必须注意两次关节腔注射的间隔时间越长越好,般至少间隔为4周,一个关节腔注射的次数不宜超过3次。

并对同时合并有下列临床征象者严禁使用:

(1)注射部位附近有感染或有全身感染者;

(2)接受抗药物治疗的患者,局部注射有引起严重出血的危险;

(3)损伤严重的下肢关节—般不用,但注射后数周内不负重者亦可酌情考虑。

五、毒副作用及其防治长期超生理剂量地应用糖皮质激素或不适当地停药或撤减容易出现下述多种毒副反应或并发症。1、柯兴氏综合征多因长期应用超生理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引起水、盐、糖、蛋白质及脂肪的代谢乱所致。表现为向心性肥胖(俗称满月脸、水牛背)、痤疮、多毛、无力、低血钾、浮肿、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等。—般不需特殊治疗,停药后可自行消失。必要时可分别加用抗高血压、抗糖尿病药物及降血脂药物治疗,并采用低盐、低糖、高蛋白低脂肪饮食以及加用氯化钾,以减轻症状。凡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心肾功能不全者均应禁用。并用强心甙和利尿剂的患者更应注意补充钾盐。2、诱发或加重感染糖皮质激素可降低机体防御疾病的能力,从而有利于细菌、病毒等各种病原微生物的繁殖与扩散,诱发或加重感染。如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诱发病毒、细菌(包括结核杆菌)、真菌的感染或使体内潜在的感染灶扩大或播散,使原来静止的结核病灶扩散恶化。因此,在用药过程中应注意病情变化,必要时可同时并用抗生素治疗。

3、诱发或加重溃疡糖皮质激素除阻碍组织修复,延缓组织愈合外,还可使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增加,并通过影响花生四烯酸的代谢,千扰前列腺素的生物合成而减少胃粘液的分泌,降低胃肠粘膜抵抗力而诱发或加重消化性溃疡,甚至穿孔或出血。故对合并有消化性溃疡者,应禁用或慎用,或加用抗溃疡病药治疗,如应用H:受体拮抗剂等以对抗消化性溃疡和胃酸过多等。4、精神神经症状可见欣快、激动、失眠、情绪异常或诱发类精神分裂症、类躁郁症样精神异常,大剂量时还可诱发癫痫发作或惊厥。故临床有精神病倾向、精神病患者以及有癫痫病史者,应禁用或慎用,对出现精神异常或癫痫发作者,可联合使用抗精神病药或抗癫痫药。5、骨质疏松和无菌性骨坏死糖皮质激素一方面可抑制肠道对钙离子的吸收,直接抑制成骨作用,另方面它能促进甲状旁腺激素的分泌而加强破骨作用,从而导致肋骨、脊椎骨以及全身其它骨小梁结构较多的骨骼发生骨质疏松。部分患者还可在短期大剂量应用后出现股骨头及其它大关节的无菌性骨坏死。因此,对长期或大剂量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应定期进行放射学检查,一旦发现有骨质疏松和无菌性骨坏死者,即应停药或配合补充钙剂、维生素A和D治疗。对保守治疗无效的股骨头无菌性坏死,也可考虑手术治疗。

6、影响创口愈合和儿童生长发育因糖皮质激素既能促进蛋白质分解,延缓肉芽组织的形成,又能对抗生长激素的作用,抑制儿童骨骼生长和蛋白质的合成,因此它可妨碍手术创口、外伤及其它溃疡的愈合,并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孕妇服用还可引起胎儿畸形。

7、肾上腺皮质萎缩或功能不全较长时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可引起负反馈抑制丘脑下部和垂体前叶分泌ACTH,使内源性糖皮质激素分泌减退,甚或导致肾上腺萎缩。突然停药或停药1~2年内,在一定条件下(如大手术、创伤、出血、重症感染等)发生急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的症状,如头昏、无力、恶心呕吐、低血压、低血糖甚至发生昏迷或休克。为防止此种现象的发生,除尽量减少糖皮质激素的每日维持量,争取早日停药外,在停药后的数月或更长时间内如遇应激情况,还应及时补给足量的激素,或在停药后给予ACTH或丙酸睾丸素治疗,以减少发生机会。一旦发生急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则按肾上腺危象抢救。8、类固醇肌病多发生于长效制剂的含氟类激素,如地塞米松等在B环第9位上含氟,为卤化激素,容易引起类固醇肌病,可表现为上、下肢近端肌肉及肩和骨盆带肌肉无力。由于这些症状消失很慢,而且常不能完全恢复,故出现这种症状时应停止用药。9、反跳现象和停用综合征(或称戒断现象)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症状已完全控制或缓解,但因突然停药或减量过大过快时,可见原病复发或恶化的现象,称为反跳现象。多由患者对激素产生依赖或疾病症状未被充分控制所致。所谓停药综合征,是指在短期内应用大量糖皮质激素,在突然停药后出现一些原来没有的临床症候群,如肌痛、关节痛、肌直、疲乏无力、发热、情绪低落或无欲状态,少数患者可致虚脱,又称为停药症状或戒断现象,多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系统暂时性机能紊乱所致。反跳现象与停药综合征的处理大致相同,发生后应及时恢复原来使用激素的种类和剂量,加强对原疾病的病因和对症处理,待临床症状平稳后,缓慢减量逐步试验停药。

10、其他如眼并发症,可出现眼压增高、青光眼、白内障等。故对合并有青光眼和白内障患者禁止使用。

六、使用注意事项糖皮质激素因能引起蛋白质、糖类、脂肪等物质的代谢紊乱,并对血液、心、血管、内分泌、神径等各系统产生重要影响。故使用时除注意药物自身的毒副反应和禁忌症外,尚需注意以下几点:1、激素的使用,一定要有明确的指征,不可盲目滥用如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椎炎、骨关节炎均不宜首选激素。感染性关节炎应禁用激素,对必须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各种血管炎、混合性结缔组织病以及有严重关节外损伤的类风湿关节炎等,也应在考虑患者年龄、性别、病情、治疗目的、有无禁忌症和并发症存在的前提下,全面权衡用药利弊,不可生搬硬套。做到能不用则不用,能少用就不多用,能短期用就不长期用。凡能用其它疗法控制的疾病或症状,就应避免使用激素。2、严格掌握剂量和疗程各种不同疾病应用激素的剂量和疗程,差别很大。没有通用于风湿性疾病的固定剂量和疗程,必须根据疾病性质、严重程度、病程和预后以及患者全身状况而综合考虑用量和疗程问题。如对类风湿关节炎的关节症状,推荐的强的松剂量每日不超过10mg,疗程为1~3个月。而对活动期系统性红斑狼疮,则强调足量控制病情,病情稳定好转后减量,并需一定维持量长疗程进行治疗。

3、注意保护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由于激素在风湿性疾病治疗中疗程较长,甚至需无限期治疗,故应特别注意保护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一般而言,等效剂量的长效制剂比中效制剂的抗炎作用强,每日给药比隔日给药有效,等量的药物每日分次给药比1次给药更为有效。但是长效制剂和频繁给药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危害较大因此,在剂型选择和用法上,多采用中效制剂和每日给药的方法。当剂量减至强的松每日15~20mg以下时,若病情稳定,尽量改为每日1次顿服或隔日用药方案。4、病情控制后不要突然停药,要逐渐减量至停用,以防发生反跳现象或停药综合征减少糖皮质激素用量必须谨慎,总的减药原则是从大剂量减至中等剂量宜快,从中剂量减至小剂量宜慢(此时易复发),从小剂量减至维持量更慢,常需4~6个月,而且在减量过程中常需与其它治疗药物联合应用,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可与抗疟药或免疫抑制剂合用,类风湿关节炎常与瑞得、青霉胺等联合应用,以减少复发,顺利减量。5、在使用激素期间,应定期进行体格检查,包括血、尿常规和生化检查,并特别注意用药后血压、血糖、尿糖和血脂的变化情况。对出现骨质疏松、病理性骨折以及老年患者,应加服钙剂和维生素A和D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hmingd.com/jyyy/562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