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自身免疫性疾病?
什么是免疫?人们经常听到“免疫”一词,一般会简单地认为免疫就是指人体的抵抗力,但对免疫的真正含义并不十分了解。什么是免疫力呢?从本质上讲,免疫是指机体的一种生理性保护功能。它包括机体对异物(病原生物性或非病原生物性的)的识别、排除或消灭等一系列过程。
近代科学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到免疫就如同一个良好的屏障那样,时刻防止着外界对机体的各种伤害作用。而且还搞清了通过免疫防御、免疫稳定和免疫监护三大功能实现这种屏障作用。
所谓免疫防御功能,是说当人体受到病原微生物侵袭时,体内的白细胞就会对此种外来致病物质加以识别,并产生一种特殊的抵抗力,从而更有效地清除微生物,维护人体的健康。产生的这种抵抗力,通常称为免疫力。而免疫稳定功能,指的是及时清除人体内组织和细胞的正常碎片和代谢物,防止其积存体内,误作外来异物,产生自身抗体,导致如红班性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此外,在正常人体内经常会出现少量的“突变”细胞。它们可被免疫系统及时识别出来。
什么是自身免疫性疾病(AID)?自身免疫是指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引起免疫应答的现象。
免疫应答是指特异性淋巴细胞对抗原识别、活化、增殖、分化及产生免疫效应的全过程。
抗原是产生免疫效应的触发因素,可以作为抗原的物质有很多,如:病原体、异种动物血清、花粉、自身衰老细胞等。
机体针对自身抗原产生免疫应答为负时,可保护机体免受自身免疫系统的攻击,为正常的免疫耐受现象。
若对自身组织的耐受性遭到破坏,则机体将视自身的组织、成分为“异已”,发生免疫应答,产生自身抗体,对机体产生损伤,造成疾病,即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diseases,AID)。
按照病理与临床特点,AID可分为器官特异性和非器官特异性疾病。
器官特异性AID的靶抗原和病变常局限于某一特定器官,如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CLT)、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GD)、1型糖尿病(DM1)、重症肌无力(MG)、溃疡性结肠炎(UC)、恶性贫血伴慢性萎缩性胃炎、goodpasture综合征、天疱疮(PE)、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等。
非器官特异性AID的靶抗原和病变常呈全身性或系统性,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类风湿关节炎(RA)、系统性硬化症(SSc)、干燥综合征(SS)、多发性肌炎/皮肌炎(PM/DM)、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系统性血管炎(SV)、硬皮病(Scl)、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等。
自身免疫病发病率近些年,由于人们生存环境和生活习惯的改变,自身免疫病发病率也逐年上升。据自身免疫病协会统计,美国约有-万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高达总人口的8%。该病是位于心血管疾病和肿瘤之后的第三类主要疾病,有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这些疾病往往是慢性迁延不愈,最终可导致残疾。
为什么会得自身免疫性疾病?人类为什么会得自身免疫性疾病?关于该病发病机理的研究至少已有数十年的历史,但因为致病因素的多样性,免疫系统的复杂性,至今尚无重大突破。不过,随着后基因组时代的到来,已明确一些主要的自身免疫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致病机理上与遗传因素相关,通过新的遗传分析技术,一些新的致病通路逐渐被发现,为解开谜底提供了新的线索。
以目前所知,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主要与出现自身抗原、免疫调节异常、交叉抗原、遗传等因素相关。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AID患者的临床表现多样,总体而言有以下共同特征:
1.多数原因不明
2.有遗传倾向
3.部分自身免疫性疾病易发生于女性,并随着年龄增加发病率有所增加
4.患者血清中可测到高滴度的自身抗体和(或)自身应答性致敏淋巴细胞
5.病程一般较长,反复发作和慢性迁延
6.疾病有重叠现象,病人可同时患有不同的AID
7.病损部位有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浆细胞浸润
8.难治性,用免疫抑制剂有一定疗效
如何进行治疗?常用抗炎药物和非特异性免疫抑制如糖皮质激素、细胞毒药物和慢作用药物如环磷酰胺、甲氨蝶呤等进行治疗。只要合理治疗,多数病人可借此获得长期缓解。而特异性免疫抑制治疗大多数处于动物试验或临床前期研究阶段。此外也有血液净化清除异常抗体和细胞因子,口服自身抗原,调节免疫药物等其他治疗手段。值得欣慰的是一些新生物制剂的出现提供了针对某些致病因子的靶向治疗方案,目前已在临床显示出良好的疗效及耐受性。
“泰爱”有望成为攻克这类顽症的“新型武器”由荣昌生物制药(烟台)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生物新药“泰爱”目前已开展了多项关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临床研究。其中,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已分别进入Ⅱ、Ⅲ期。
“泰爱”通过抑制BLyS和APRIL这两个生物活性分子,阻断B淋巴细胞的增生和T淋巴细胞的成熟,达到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多种自身免疫疾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