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红灯笼照亮两地新机遇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医院哪家好 https://m-mip.39.net/disease/yldt/bjzkbdfyy/

本文转自:成都日报

车间内,工人们正在给“穿”上灯笼布的大红灯笼贴装饰物,忙得不亦乐乎;厂区外,几个工人忙着装箱、贴物流单,将包装好的产品装上大货车……走进金中灯笼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金堂县金龙镇鸿发灯笼厂里里外外一派繁忙。

“这批灯笼一共个,打包装好,即将运到成都市荷花池,然后物流发往乐山。”鸿发灯笼厂总经理陈洪告诉记者,车上除了灯笼厂自己的红灯笼,还有来自隔壁中江县永兴镇石笋社区喜庆灯笼厂的仿真花、拉花等产品。

“小灯笼+仿真花”跨区域组CP的背后,是金堂县、中江县交界地带融合发展,点亮了百姓幸福生活的大产业。

两地融合

人员跨界流动产品实现互补

金中灯笼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位于成都市金堂县和德阳市中江县交界地带,一边是金堂县金龙镇,另一边是中江县永兴镇。

一只小小的灯笼,是如何将两地联结起来的呢?

“我们两地都有浓厚的灯笼文化沉淀,灯笼制作从明末清初开始逐步发展。年左右灯笼加工、销售开始规模发展。”陈洪告诉记者,如今灯笼产业成为两镇群众重要的收入增长点。

“鸿发灯笼厂帮我们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正在制作灯笼配件的黄素琼一边忙碌着一边对记者说,“我们住在中江县永兴镇石笋社区,离这里近。我和儿媳都在这里上班,到这里上班一年能挣4万多元。”她还告诉记者,一些村民选择了更灵活的做工方式,从厂里领材料在家做灯笼,既能照顾家庭又能打工挣钱,一年也能从灯笼厂获得两三万元的收入。

两地不光人员流动打破了地域边界,产品也实现了互补,促进了销售。陈洪介绍:“有些客户在购买灯笼时,也会顺带购买一些拉花、彩条等喜庆产品,尤其春节期间,还会买一些春联等,而隔壁永兴镇七郎村鑫磊农业有限公司灯笼作坊正好生产这些。相反,他们在卖这些喜庆产品时,也会搭配卖一些我们厂的灯笼,两地因此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谋划未来

引进同行抱团吸引上游企业

当前的金中灯笼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还未完全呈现,但产业发展并没有放慢前进的脚步。陈洪透露,目前,灯笼产业园内即将迎来第二家、第三家灯笼企业,而牵线引进这两家企业的不是别人,正是他自己。

全年产值在万元左右,鸿发灯笼厂可谓是一家独大,不愁客流,引进其他灯笼企业,不担心自己的生意被抢吗?陈洪并不这样认为,他心中自有盘算——目前,灯笼的原材料在四川几乎没有供应渠道,需要到外地购买,工厂所需的灯盘、灯座来自重庆,纱布来自浙江,钢丝、胶水又来自河北,最后在产业园加工、组装,再算上物流,目前发货还需要从金龙镇到成都荷花池进行中转,综合算下来,一只灯笼的生产成本上涨了10%—15%。

“单打独斗也就意味着势单力薄,抱团发展才能把产业做大做强。”永兴镇七郎村鑫磊农业有限公司灯笼作坊负责人兰图认为,虽然两地背靠成都都市圈这个喜庆产品大市场,但缺乏在全产业链上的产业布局,这就导致原材料、物流等各方面受制于外部供应,这些成本无形之中摊薄了利润。

“希望灯笼产业园区能够早日建成。届时,企业聚集,吸引上游企业入驻,形成生产、销售加物流的产业链,一是能解决很多用工,二是能解决物流等问题,三是能够提升厂家本身知名度,能吸引全国各地的客户到产业园来生产、进货。”这是陈洪和兰图共同的心声。

破解瓶颈

编制园区规划联合组队招商

除了是灯笼厂的老板,陈洪还有另一个身份——金龙社区党支部书记。依托灯笼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他责无旁贷。新引进的两家灯笼企业所需的厂房,正是村集体盘活闲置资产,以厂房入股做大灯笼产业、壮大集体经济的一个生动实践。

“其实,招商要引进的企业远不止两家。”金龙镇副镇长张家辉告诉记者,自从金中灯笼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确认落地后,两地还先后组队前往河北、浙江、陕西等地进行招商,产业园已与全国20余家灯笼企业达成投资意向。

其余企业为何迟迟不来?永兴镇相关负责人表示,这和园区的推进进度有关,园区建设在一些环节上,两地仍有壁垒需要破除,例如用地、用工等。

为破解两地灯笼产业发展中遇到的瓶颈,中江、金堂两地已签订《共建金中灯笼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项目加快交界地带融合发展合作协议》,编制了《金中灯笼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总体规划》,规划年度为—年,分起步区建设、园区主题建设、远景发展三期,计划建设喜庆产业全产业链基地、金中灯笼加工中心、喜庆产品制作基地、智慧物流配送基地等10余个项目。“待园区建成、项目落地后,园区将走上以灯笼产业为主,相关喜庆产品产业链为辅,延伸发展喜庆服务总部、文化体验、乡村生态旅游的融合发展之路。”金堂县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转载请注明:http://www.hmingd.com/jyzz/108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