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静脉高压
1、门静脉正常压力为13~24cmH2O,门静脉高压症时,压力大都增至24~50cmH2O。
2、肝硬化引起门静脉高压症,分为肝前、肝内和肝后三型,肝内型最常见。主要病因:肝炎后肝硬化,引起肝窦和窦后阻塞性门静脉高压症。主要临床表现为食管静脉曲张、出血。
3、门静脉与腔静脉之间存在四个交通支:胃底、食管下端交通支,直肠下段、肛管交通支,前腹壁交通支,腹膜后交通支。临床上最有意义最危险的是食管、胃底静脉交通支,其破裂出血最主要表现是呕血、黑便,引起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是肝功能衰竭、肝性脑病。
4、肝后型门静脉高压症的原因有布加综合征、缩窄性心包炎等。
门静脉高压症病理:脾大、脾功能亢进;腹水;门静脉交通支扩张。
5、由于肝门静脉系毛细血管滤过压增加,低蛋白血症使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及淋巴液生成增加、体内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增加等多种因素促成腹水。
6、脾功能亢进时,全血细胞计数减少,以血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减少最为明显。
7、门静脉高压外科治疗,包括分流术或断流术,主要是预防和控制急性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分流术就是把门腔静脉进行吻合可降低门静脉压力,易诱发肝性脑病出现肝昏迷。
8、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是治疗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9、门静脉高压术前一般不放胃管,不食干硬、粗糙的食物,防止胃底-食管下段静脉出血。
10、门静脉高压禁用肥皂水灌肠,预防肝性脑病。
11、术前2~3天开始口服肠道不吸收抗菌药物,防止手术后肝性脑病。
12、手术前1天晚清洁灌肠,避免术后肠胀气压迫血管吻合口。
13、分流术后平卧位或15°低半卧位48小时制动,并卧床1周以防血管吻合口破裂导致出血。
14、分流术后应限制蛋白质饮食。
15、手术后应注意监视血常规和凝血功能,如术后血小板上升达×/L,应观察有无血栓形成迹象,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阿司匹林、双暗达莫等抗凝治疗。
肝疾病
1、肝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肝血运丰富,25%~30%来自肝动脉,70%~75%来自肝门静脉。
2、原发性肝癌病因: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黄曲霉菌(霉变食物)、亚硝胺(腌制食品)、酒。
3、原发性肝癌根据组织性分为肝细胞性肝癌、胆管细胞型肝癌、混合性肝癌。肝细胞性肝癌多见。
4、原发性肝癌最早、最常见的转移途径:肝内血行转移
5、肝癌表现:最常见肝区疼痛为首发症状,持续性隐痛、刺痛或胀痛。中、晚期病人的肝脏呈进行性肿大、质地较硬、表面高低不平、有明显结节或肿块。伴发食欲减退、乏力消瘦,晚期恶病质。
6、甲胎蛋白(AFP)普查有助于发现无症状的早期肝癌,目前诊断原发性肝癌最常用、最重要的方法。
7、选择性肝动脉造影或数字减影肝血管造影(DSA)可发现直径仅0.5cm的小肝癌,CT、MRI可检测出直径仅1.0cm左右的肝癌,放射性核素断层扫描(ECT)1~2cm直径的病变,B超检查是目前肝癌定位检查中首选的方法能发现2~3cm的病变。
8、阿米巴肝脓肿,临床表现与原发性肝癌难以鉴别,超声导引下诊断性肝穿刺有助于确诊。
9、原发性肝癌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手术。
10、术前3天给予维生素K肌内注射,改善凝血功能,预防术中、术后出血。
11、肝动脉插管化疗拔管后,加压压迫穿刺点15分钟且卧床24小时,防止局部形成血肿。
12、原发性肝癌晚期并发症包括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肝癌结节破裂出血和继发感染。
13、上消化道出血是晚期肝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者的并发症。
14、肝脏手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是出血。
15、肝功能不佳者禁用肥皂水灌肠,预防肝性脑病。
16、胆道感染是病原菌入侵肝脏引起细菌性肝脓肿最主要的途径和最常见的病因。
17、肝脓肿常为多发性,以肝左外叶最多见。
18、肝脓肿表现:寒战和高热是最常见的早期症状,体检发现肝区压痛和肝大,右下胸部和肝区有叩击痛。B超是最佳检查方法,能明确其部位和大小。
19、细菌性肝脓肿每日脓腔引流液少于10ml时,可拔除引流管,改为凡士林纱条引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