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5月《中华医学杂志》发表《糖原贮积病II型诊断及治疗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该《共识》由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肌电图与临床神经生理学组和神经肌肉病学组与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神经学组共同组织全国专家,经多次讨论和修订,历时1年余完成。近年来,欧美国家也陆续推出糖原贮积病II型(GSDII,又称Pompe病)的共识或指南,我国《共识》的发表同步于这些国际指南,且更注重结合国内具体医疗情况,突出临床实用性。自年以来,对糖原贮积病II型的特异性治疗方法——酶替代治疗(ERT)获得重要进展,但这一有效的治疗方法尚难在国内普遍应用,《共识》在此时发表,有助于推动我国对该病的临床研究,提高对该病的认知和治疗水平。
糖原贮积病II型是一种罕见的进展性溶酶体贮积病,由位于第17号染色体上的酸性α-葡糖苷酶(GAA)基因突变所致;由于溶酶体内α-葡糖苷酶活性缺乏,糖原降解障碍,沉积在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细胞溶酶体内,导致细胞破坏和脏器损伤,并引起一系列临床表现。年,人重组α-葡糖苷酶(rhGAA)用于临床治疗,使患者预后显著改善。
一、分型与临床表现糖原贮积病II型临床分型依据发病年龄分为婴儿型和晚发型。发病年龄与α-葡糖苷酶缺乏程度有关,α-葡糖苷酶降低程度越严重,发病年龄越早,病情进展越快。
1.婴儿型于1岁内发病,主要累及骨骼肌和心肌,表现为“软婴儿”,四肢肌力、肌张力下降。典型患儿于新生儿期至出生后3个月内发病,呈进行性肌无力、运动发育迟缓、喂养困难、吞咽困难,查体可见心脏扩大、心肌肥厚、肝肿大、舌体胖大;呼吸肌受累导致通气性呼吸衰竭,反复肺炎,气管插管后易产生呼吸机依赖。肥厚型心肌病早期表现为心室肌和室间隔肥厚,心室流出道梗阻,随后出现扩张型心肌病,亦可累及心脏传导系统,增加室性心律失常和猝死风险。患儿常于1岁左右死于循环、呼吸衰竭。
2.晚发型于1岁后发病,亦可至成年期发病,主要累及躯干和四肢近端骨骼肌和呼吸肌。依据发病年龄又分为儿童型和成年型。儿童型主要表现为运动发育迟缓、四肢无力,Gower征阳性;成年型以缓慢进展的肢体近端肌无力为主,下肢较上肢明显,腰肌无力或屈髋无力可以是最早表现。呼吸肌无力十分常见,表现为咳嗽无力、呼吸困难,严重时需呼吸机辅助通气。少数患者以呼吸肌无力发病,甚至可因呼吸障碍首诊于呼吸科。约有74%的患者存在呼吸功能下降,38%表现为明显的膈肌无力。呼吸肌无力是导致晚发型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晚发型患者心肌较少受累,部分患者可有不同程度血管病变,如胸主动脉瘤、基底动脉瘤等。也有少数患者以血管病变作为首发表现,而后才出现肌肉病症状。成年型患者的临床过程一般好于婴儿型和儿童型。肢带肌无力和呼吸肌无力是成年型的主要表现,翼状肩胛、股四头肌萎缩和眼睑下垂等也十分常见。Güng?r等对-年诊断与治疗的例未接受酶替代治疗的成年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患者平均诊断年龄为38岁,诊断后平均生存27年,其中依赖轮椅或呼吸机支持的患者5年生存率约为75%。
二、辅助检查绝大多数患者实验室检测血清肌酸激酶(CK)水平升高,为正常参考值的4-10倍。外周血涂片糖原染色以镜下可见淋巴细胞胞质空泡变性,作为初筛方法。针极肌电图检查多呈肌源性损害,可出现纤颤电位、复合性重复放电、运动单位电位(MUP)时限缩短和波幅降低等,部分患者肌电图无特征性改变。选择近端肌肉行针极肌电图检查可提高阳性检出率,特别是椎旁肌和下肢近端肌肉。针极肌电图正常者不能排除诊断。
1.肌肉活检病理特征为肌纤维呈空泡变性,空泡大小和形态各异,糖原染色阳性,溶酶体酸性磷酸酶染色呈强阳性。婴儿型患儿肌纤维结构破坏严重,晚发型患者个体差异较大,与发病年龄、病程、临床表现、肌肉活检部位等有一定关系。晚发型患者肌肉活检部位可选择肌无力和肌萎缩不严重的肌肉,包括三角肌、股四头肌、腓肠肌等,我们也曾在患者肋间肌和椎旁肌组织活检中观察到典型病变。虽然肌肉活检不是明确诊断糖原贮积病II型必须的检查项目,但在许多病因未明的肌肉病病例中,肌肉活检发现空泡变性和糖原增多是倾向糖原贮积病II型的重要提示;许多情况下是肌肉病理检查阳性可引向正确的诊断方向。
2.α-葡糖苷酶活性测定外周血淋巴细胞、组织培养(含纤维母细胞)和肌肉组织α-葡糖苷酶活性缺乏(1%)或显著降低(正常参考值2%-40%),是明确诊断糖原累积病II型的金标准。近年来,随着实验室检测技术的改进,外周血白细胞和干血滤纸片α-葡糖苷酶活性检测结果十分可靠,且具有方便、快速、无创等优点,业已成为糖原贮积病II型的一线诊断方法。
3.基因突变分析GAA基因定位于q25.3,包含20个外显子,编码一条含个氨基酸的多肽,目前已发现余种突变类型。糖原贮积病II型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理论上必须2个等位基因均突变(纯合或杂合突变)方致病。基因突变具有种族差异性,某些基因型与临床表型有一定关系。基因学检测主要用于疑难病例或晚发型病例的诊断、已知突变家族致病基因携带者的检出及产前诊断等,在基因检测结果的判断上需严谨。近年来有学者指出,亚洲人群中GAA基因多态性位点c.GA和c.GA的携带率约为3.90%,二者均可降低正常人血清α-葡糖苷酶活性,但并不导致疾病的发生,为假缺陷等位基因,不能作为诊断糖原贮积病II型的实验室依据。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共识》提出了糖原贮积病II型的临床诊断路径。由于酶替代治疗正在逐渐成为可能,早期明确诊断更显重要。尽管临床分型不同,但其诊断路径是一致的。根据典型临床表现、血清肌酸激酶水平升高、肌肉活检肌纤维内糖原沉积、外周血白细胞或干血滤纸片α-葡糖苷酶活性缺乏或显著降低,可初步诊断为糖原贮积病II型,再选择下列一项检查方法进一步明确诊断:(1)培养的纤维母细胞、纯化的淋巴细胞或肌肉组织的酶活性测定。(2)GAA基因突变分析。糖原贮积病II型的鉴别诊断包括各种先天性肌病、代谢性肌病,其中婴儿型应注意与脊髓性肌萎缩症I型、Danon病、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肉碱缺乏症、糖原贮积病III或IV型等表现为肌无力、肌张力下降或伴心肌病的疾病相鉴别;晚发型应注意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线粒体脑肌病、多发性肌炎、糖原贮积病III或IV型等鉴别。
四、治疗原则关于糖原贮积病II型的治疗,《共识》着重阐述了多学科协作的治疗模式和酶替代治疗的新方法。对于糖原贮积病II型这一多系统损害性疾病,建立多学科合作团队参与治疗管理至关重要,包括遗传代谢病专科、心脏科、呼吸科、神经科、重症医学科、理疗科、营养科和心理科等。可以居家应用的无创性辅助通气设备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住院周期。酶替代治疗是该病治疗方法的重要进步,人重组α-葡糖苷酶,包括Myozyme和Lumizyme已通过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审批,分别用于婴儿型和晚发型糖原贮积病II型的治疗。对于婴儿型患儿,明确诊断后应尽早治疗,可显著延长生存期、改善运动功能和心脏功能;迟发型患者出现症状与体征前,每隔6个月对肌力和肺功能进行一次评价,一旦出现症状与体征,应尽早开始酶替代治疗。人重组α-葡糖苷酶治疗前,应组织多专科进行系统评价,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治疗目标和随访计划。
综上所述,酶替代治疗的进展为包括糖原贮积病II型在内的某些遗传代谢性肌病提供了特异性的治疗方法,并因此提高了社会和医疗界对“孤儿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