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各种“结节”、“息肉”、“囊肿”、“增生”等检查结果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体检报告上。
很多朋友看到这些的检查结果,就开始惴惴不安,担心是癌症,即便不是癌症也担心会发展成癌症。有的朋友也在手术还是不手术之间纠结。
今天,我们给大家介绍一下。
乳腺增生,正常的生理现象
体检下来,10个女生8个有“乳腺增生”问题。医院问医生“乳腺增生会不会癌变成乳腺癌?”“吃点什么药才能‘消灭’增生”。其实,大部分乳腺增生的患者根本不用治疗。
在医学上,有些乳腺增生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典型的莫过于经期引起的乳腺增生,女性月经前乳房会特别不舒服,感觉胀胀的,还有点痛,但月经期过了胀痛就渐渐消失。另外,一些女性为了凸显“好身材”,内衣经常会穿得过紧;或者不开心的事情心情比较郁闷,精神压力比较大,同样也会引起短期的乳腺增生。
乳腺增生其实是一种良性病变,正常的生理现象,没有特别的治疗方法,极少数会发展为乳腺癌,注意定期复查即可。另外,只要每天保持良好心态,少吃含激素较高的食品,坚持适量运动就能有效缓解乳腺增生。
甲状腺结节
95%都是良性,活动性差的要当心
体检中,最常见的就是甲状腺结节了,很多朋友看到是“结节”之类的字样就会异常的紧张,还提心吊胆的想是不是甲状腺癌什么的,需不需要忌口。
之所以很多人都有甲状腺结节的问题,主要是因为B超技术的进步,连3毫米的结节都可以看到。
事实上,1厘米以下的“甲状腺结节”完全不必担心,也不需做进一步检查,这类结节多表面光滑,边界清楚,可随吞咽上下活动,也就是良性的表现。大多数甲状腺癌是“惰性肿瘤”,即“它很懒,不爱转移,也不爱发展。”
如果结节大小在1~4厘米,一定要定期做检查。如果结节的活动性很差,且检查中显示血流量比较大就一定要当心,要按照医生的建议做穿刺活检。此外,良性的结节,但结节比较大,且对气管周围器官造成压迫症状,也需要考虑手术。
结直肠息肉
分清炎性还是腺瘤性
肠癌在我们国家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和肠癌有关的,就是息肉。
肠息肉有炎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两种,前者为良性,后者则容易发生癌变。
结直肠息肉从良性发展到恶性,通常需要15年以上,如果能在早期发现,手术切除后,治愈率非常高(90%以上)。肠镜等筛查手段能有效发现早期肿瘤。
除此之外,专家建议:
由于肠癌的发病年龄往往偏大,正常人群50岁以上可以做一次筛查,如果没有问题就间隔3~5年做一次肠镜。
肠息肉的复发率比较高,且复发时息肉的位置和性质都可能不一样,术后1~2年一定要定期做肠镜检查。
如果发现大便带血,不要理所当然地认为是痔疮而掉以轻心。
子宫肌瘤,多数都相安无事
“子宫肌瘤”这个词实在太容易让人联想到癌症了!其实,此“瘤”非彼“瘤”,子宫肌瘤的瘤多数是良性的。子宫肌瘤几乎三分之一的妈妈级人物都会遇到。
如果肌瘤比较小,患者无明显症状,而且查过肌瘤无恶变征象,只要定期随诊观察即可。但是如果单个子宫肌瘤直径超过5cm,属于比较严重的情况,最好及时手术切除。
胆囊息肉,数量多的一般没事
胆囊息肉这个病在中国有近6%的发病率,差不多16个人里就有一个。大多数人是体检B超发现的。它一般经常没啥症状,只有少数人会感觉上腹部不舒服,或者能牵扯着右肩背一起痛。
看到报告单上“胆囊息肉”几个字就吓得花容失色,寝食难安,以为是癌。其实“胆囊息肉”只是超声报告上的一个影像名词,但这个东西是不是癌,超声是分辨不出来的,于是统称为“胆囊息肉”。
看胆囊息肉是不是癌,或者说癌病可能大不大,主要看它的种类。
胆固醇性息肉:基本没啥事
65%以上的胆囊息肉属于“胆固醇性息肉”,是暴饮暴食导致胆汁里胆固醇增多,最后多到无法溶解而形成的结晶,和胆结石是亲兄弟,一发现就是好几个,目前还没有发现它癌变的报道。如果改善饮食习惯,它还有可能缩小!报告写着“多发性胆囊息肉”,一般可以松口气了
医生一般认为直径<1厘米、多发的、无症状不闹腾的胆囊息肉可以暂不处理,3~6个月做一次B超严密观察就可以了。
“真性息肉”:要当心
“真性息肉”主要有胆囊腺瘤、腺肌瘤、炎性息肉、腺瘤样增生这几种:
炎性息肉最老实,是结石长期刺激合并慢性胆囊炎形成的,可能会很痛,但几乎不癌变;
腺肌增生症、腺瘤样增生,有3%~6%的几率癌变;
胆囊腺瘤的癌变率最高,虽然它是一种良性肿瘤,癌变率在30%左右!
“真性息肉”一般是单个生长的,有些还会有血管专门为其提供养料,使其迅速增长。所以当发现单发、直径1厘米、胆囊壁增厚4毫米、息肉增大较快(6个月增大3毫米)、B超发现息肉中有血管,以及伴有胆结石、反复出现腹痛等情况,一定要考虑手术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