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的良性病变临床也比较常见,通常在体检中发现。常见的良性病变包括以下几种:
其中肝囊肿和肝血管瘤临床常见。下面是相关知识及典型病例分享给大家。
一、肝血管瘤肝脏良性肿瘤是一类包括各种不同细胞起源的多样化病变,目前多认为是一种先天性疾病。这些病变通常在影像学检查中被偶然发现。
目前国内外对肝血管瘤治疗适应证有诸多争议,自然进程中的肝血管瘤发生自发破裂等严重并发症的概率极低,综合权衡手术带来的创伤及并发症风险与自发破裂的风险,不提倡实施预防性的切除,如果是稳定的无症状性血管瘤,大多数患者都可采用保守治疗。肿瘤的大小已不是手术干预的标准,只有对于那些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或发生并发症风险的患者;通常认为手术适应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瘤体最大径≥5cm,有明确周围组织和器官压迫症状或瘤体直径≥10cm,无论是否出现临床症状;
②Kasabach-Merritt综合征(指巨大海绵窦状血管瘤导致血小板减少);
③肝外带蒂生长大血管瘤;
④青年女性或服用雌激素的肝血管瘤患者;
⑤瘤体进行性增大有自发破裂可能的肝血管瘤;
⑥患者心理压力大,强烈要求治疗。
目前肝血管瘤治疗包括介入和手术治疗。其中介入治疗方法主要有肝动脉栓塞术、经皮肝穿刺硬化治疗、微波固化术、射频治疗等。
手术切除是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的最有效的方法。但小的、无症状的肝海绵状血管瘤不需治疗,可每隔6-12个月作超声检查,以动态观察其变化。如病人临床症状明显且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或肿瘤直径l0cm,特别是位于肝缘,有发生外伤性破裂危险者,可行手术切除。通常沿肿瘤包膜外分离,完整地切除肿瘤,尽量不损伤正常的肝组织。
近期我院成功完成一例腹腔镜下肝血管瘤的切除术。相关资料如下。
术前影像学资料:
镜下操作:
术后病理:肝海绵样血管瘤
术后患者顺利康复
二、特殊部位肝囊肿肝囊肿是较常见的肝良性疾病,分为寄生虫性(如肝棘球坳病)和非寄生虫性肝囊肿;后者又可分为先天性、创伤性、炎症性和肿瘤性囊肿。临床多见的是先天性肝囊肿,它又可分为单发性和多发性两种。单发性肝囊肿以20-50岁年龄组多见,男女发生率之比为1:4;囊肿发生于肝右叶居多;囊肿小者直径仅数毫米,大者含液量≥ml,甚至可占据整个肝叶。多发性肝囊肿以40-60岁女性多见,囊肿大小不等,可分布于全肝,或局限于一段或一叶二囊壁内层上皮细胞可因肝囊肿大小而不同,呈现为柱状、立方形、扁平状或缺如,外层为胶原样组织;囊液澄清透明,多不含胆汁。
最近我科收治一例特殊部位的肝占位(肝门部),术前综合相关检查,考虑良性病变,但具体不好确定。
患者术前影像资料:
术前延学军主任医师充分评估患者病情,肝门部肿瘤手术具有挑战性,决定开腹手术治疗。
术中资料:
术后探查创面合并有胆漏,术中及时行右胆管空场Rou-en-Y式吻合,患者术后恢复顺利,将于近期出院。
术后病理:肝囊肿合并出血
科室简介普通外科四病区是是河南省重点培育专科,是以肝脏、胰腺疾病为主,综合胃肠、甲状腺、乳腺、减重代谢、腹部创伤等疾患的检查、诊断、治疗、预防为一体,突出腹腔镜微创治疗,重点开展腹部肝胆胰脾、胃肠道肿瘤及疑难复杂危重患者的救治,率先在南阳市开展的腹腔镜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并积极实施规则(解剖)性半肝切除术及肝段切除术。在肝癌、胆管癌、胆囊癌、胰腺癌、消化道肿瘤方面,采取手术(微创)为主的综合治疗,力求治疗个体化、精准化,真正实现了肿瘤治疗的规范化、微创化、精细化、根治化。
我科拥有各级医疗、护理人员近30人,其中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5人,硕士研究生3人,技术力量雄厚。科主任延学军、护士长徐红霞和全体医护人员非常感谢您和家人的信任,愿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我们将全心全意、真诚为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