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三电解质检查
01
(一)血清钾测定
1.参考值3.5~5.3mmol/L。2.临床意义(1)增高血钾5.3mmol/L称为高钾血症。高钾血症见于:①排出减少:如急性或慢性肾衰竭少尿期、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②摄入过多:如高钾饮食、静脉输注大量钾盐、输入大量库存血液。③细胞内钾外移增多:如严重溶血、大面积烧伤、挤压综合征、组织缺氧和代谢性酸中毒等。(2)减低血钾3.5mmol/L称为低钾血症低钾血症见于:①摄入不足:如长期低钾饮食禁食。②丢失过多:如频繁呕吐、腹泻、胃肠引流等;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肾衰竭多尿期等;长期应用排钾利尿剂。③分布异常:细胞外液稀释,如心功能不全、肾性水肿等;细胞外钾内移,如大量应用胰岛素、碱中毒等。02
(二)血清钠测定
1.参考值~mmol/L。2.临床意义(1)增高血钠mmol/L称为高钠血症。高钠血症见于:①摄入过多:如输注大量高渗盐水。②水分丢失过多:如大量出汗、长期腹泻呕吐。③尿排出减少:见于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醛固酮增多症患者,以及脑外伤、急性脑血管病等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过多,排尿排钠减少。(2减低血钠mmol/L称为低钠血症低钠血症见于:①胃肠道失钠:如幽门梗阻、严重呕吐、腹泻、胃肠引流。②尿钠排出增多:如慢性肾衰竭多尿期、大量应用利尿剂,以及尿脚症、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等。③皮肤失钠:如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④消耗性低钠:如肺结核、肿瘤等慢性消耗性疾病等。03
(三)血清氯测定
1参考值96~mmol/L2.临床意义(1)增高血氯mmol/L称为高氯血症。高氯血症见于:①排出减少:如急性或慢性肾衰竭少尿期、尿路梗阻。②血液浓缩:如反复腹泻、大量出汗。③吸收增加:如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④摄入过多:如过量输入生理盐水。(2)减低血氯96mmol/L称为氯血症。低氯血症见于:①丢失过多:如严重呕吐、腹泻、胃肠引流。②排出过多:如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慢性肾衰竭、糖尿病、应用利尿剂。③呼吸性酸中毒等。04
(四)血清钙测定
1参考值血清总钙:2.2~2.7mmol/L;离子钙:1.10~1.34mmol/L2.临床意义(1)增高血钙2.7mmol/L称为高钙血症。高钙血症见于:①溶骨作用增强: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多发性骨髓瘤等。②吸收增加:如大量应用维生素D。③摄人过多:如静脉输入钙过多。(2减低血钙2.2mmol/L称为低钙血症。低钙血症见于:①成骨作用增强:如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恶性肿瘤骨转移等。②摄入不足:如长期低钙饮食。③吸收减少:如维生素D缺乏症、手足搐搦症、骨质软化症、佝偻病等。④肾脏疾病:如急性或慢性肾衰竭、肾病综合征等。⑤急性坏死性胰腺炎。⑥代谢性碱中毒等。05
(五)血清磷测定
1.参考值0.97~1.61mmol/L。2.临床意义(1)血清磷增高①磷排出减少:如肾衰竭、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时肾脏排磷减少。②吸收增加:如维生素D中毒时,小肠磷吸收增加,肾小管对磷的重吸收增加。③磷从细胞内释出:如酸中毒、急性肝坏死或白血病、淋巴瘤等化疗后。④多发性骨髓瘤及骨折愈合期等血磷升高。(2)血清磷减低①摄入不足:如慢性酒精中毒、长期腹泻、长期静脉营养而未补磷等。②吸收减少和排出增加:如维生素D缺乏,肠道吸收磷减少而肾脏排磷增加。③磷丢失过多: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时,磷从肾脏排出增多。也见于血液透析、肾小管性酸中毒及应用噻嗪类利尿剂等。◎要点四血清铁及其代谢物测定
01
(一)血清铁测定
血清铁即与转铁蛋白(Tf)结合的铁,受血清中铁含量和Tf含量的影响。1.参考值男性10.6~36.7μmol/L,女性7.8~32.2μmol/L,儿童9~32.2μmol/L。2.临床意义(1)血清铁增高①铁利用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铅中毒等。②铁释放增多:如溶血性贫血、急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等。③铁蛋白增多:如反复输血、白血病、含铁血黄素沉着症。④摄入过多:如铁剂治疗过量。(2)血清铁减低①铁缺乏:如缺铁性贫血。②慢性失血:如月经过多、消化性溃疡、慢性炎症、恶性肿瘤。③需铁增加:如生长发育期的婴幼儿、青少年,生育期、妊娠期及哺乳期的妇女等,机体需铁量增多而摄人不足。02
(二)血清转铁蛋白饱和度(Tfs)测定
血清转铁蛋白饱和度(Tfs,简称铁饱和度),可以反映达到饱和铁结合力的转铁蛋白(Tf)所结合的铁量,以血清铁占总铁结合力(TIBC)的百分率表示。1.参考值33%~55%。2.临床意义(1)Tfs增高①铁利用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②血色病:Tfs70%为诊断血色病的可靠指标。(2)Tfs减低①缺铁或缺铁性贫血:Tfs15%并结合病史即可诊断缺铁或缺铁性贫血,其准确性仅次于铁蛋白,但较血清铁和TIBC灵敏。②慢性感染性贫血。03
(三)血清铁蛋白(SF)测定
铁蛋白(SF)是铁的贮存形式,其含量变化可作为判断是否缺铁或铁负荷过量的指标。1.参考值男性15~μg/L,女性12~μg/L。2.临床意义(1)SF增高①体内贮存铁释放增加:如急性肝细胞损害、坏死性肝炎等。②铁蛋白合成增加:如炎症、肿瘤、甲状腺功能亢进症。③贫血:如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贫血。④铁的吸收率增加,如血色沉着症、含铁血黄素沉着症、反复输血或肌肉注射铁剂引起急性中毒症等。(2)SF减低①体内贮存铁减少:如缺铁.性贫血、大量失血、长期腹泻、营养不良。②铁蛋白合成减少:如维生素C缺乏等。细目七酶学检查
◎要点一血、尿淀粉酶测定
1.参考值碘-淀粉比色法:血清~1U/L,尿液~00U/L。2.临床意义淀粉酶(AMS)活性增高见于以下几种情况:(1)急性胰腺炎发病后2~3小时血清AMS开始增高,12~24小时达高峰,2~5天后恢复正常。如达U/L应怀疑此病,超过U/L即有诊断价值。尿AMS于发病后12~24小时开始增高,尿中AMS活性可高于血清中的1倍以上,多数患者3~10天后恢复到正常。(2)其他胰腺疾病如慢性胰腺炎急性发作、胰腺囊肿、胰腺癌早期、胰腺外伤等。(3)非胰腺疾病急性胆囊炎、流行性腮腺炎、胃肠穿孔、胆管梗阻等。◎要点二心肌损伤常用酶检测
心肌酶包括血清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及其同工酶。01
(一)血清肌酸激酶(CK)测定
CK主要存在于骨骼肌、心肌,其次存在于脑、平滑肌等细胞的胞质和线粒体中。正常人血清中CK含量甚微,当上述组织受损时血液中的CK含量可明显增高。1.参考值酶偶联法(C):男性38~U/L,女性26~U/L。2.临床意义CK活性增高见于以下几种情况:(1)急性心肌梗死(AMI)CK在发病后3~8小时开始增高,10~36小时达高峰,3~4天后恢复正常,是AMI早期诊断的敏感指标之-。在AMI病程中,如CK再次升高,提示心肌再次梗死。(2)心肌炎和肌肉疾病病毒性心肌炎时CK明显增高。各种肌肉疾病,如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多发性肌炎、骨骼肌损伤、重症肌无力时CK明显增高。02
(二)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测定
CK有3种同工酶,其中CK-MB主要存在于心肌,CK-MM主要存在于骨骼肌和心肌,CK-BB主要存在于脑、前列腺、肺、肠组织中。正常人血清中以CK-MM为主,CK-MB少量,CK-BB极少。CK-MB对AMI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1.参考值CK-MM:94%~96%。CK-MB:5%。CK-BB极少。2.临床意义CK-MB增高见于以下几种情况:.(1)AMICK-MB对AMI早期诊断的灵敏度明显高于CK,且具有高度的特异性,阳性检出率达%。CK-MB-.般在AMI发病后3~8小时增高,9~30小时达高峰,2~3天恢复正常,因此对诊断发病较长时间的AMI有困难。(2)其他心肌损伤如心肌炎、心脏手术、心包炎、慢性心房颤动等CK-MB也可增高。03
(三)乳酸脱氢酶(LDH)及其同工酶
乳酸脱氢酶(LDH)及其同工酶的详细内容见肝脏病实验室检查部分。◎要点三心肌蛋白检测
01
(一)心肌肌钙蛋白T(cTnT)测定
1.参考值0.02~0.13μug/L;0.2μg/L为诊断临界值;0.5μg/L可诊断AMI。2.临床意义(1)诊断AMIcTnT是诊断AMI的确定性标志物。AMI发病后3~6小时开始增高,10~24小时达高峰,10~15天恢复正常。对诊断AMI的特异性优于CK-MB和LDH;对亚急性及非Q波性心肌梗死或CK-MB无法诊断的心肌梗死患者更有诊断价值。(2)判断微小心肌损伤用于判断不稳定型心绞痛是否发生了微小心肌损伤,这种心肌损伤只有检测cTnT才能确诊。(3)其他对判断AMI后溶栓治疗是否出现再灌注,以及预测血液透析病人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都有重要价值。02
(二)心肌肌钙蛋白I(cTnl)测定
1.参考值0.2μg/L;1.5μg/L为诊断临界值。2.临床意义(1)诊断AMI。(2)用于判断是否有微小心肌损伤,如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炎。◎要点四脑钠肽测定
脑钠肽(BNP)主要由心肌细胞分泌的利尿钠肽家族的成员,又称B型利钠肽,具有排钠、排尿,舒张血管作用。心功能障碍能够极大地激活利钠肽系统,心室负荷增加导致BNP释放,形成BNP前体(pro-BNP),再裂解为无活性的、半衰期为60~分钟的氨基末端BNP前体(NT-pro-BNP)和有活性的、半衰期仅为20分钟的BNP释放人血。BNP的释放与心衰程度密切相关。1.参考值BNP1.5~9.Opmol/L,判断值22pmol/L(ng/L);NT-pro-BNPpg/ml。2.临床意义(1)心衰的诊断、监测和预后评估BNP升高对心衰具有极高的诊断价值。临床上,NT-pro-BNP0pg/ml,可以确定心衰。治疗有效时,BNP水平可明显下降。若BNP水平持续升高或不降,提示心衰未得到纠正或进一步加重。(2)鉴别呼吸困难通过测定BNP水平可以准确筛选出非心衰患者(如肺源性)引起的呼吸困难,BNP在心源性呼吸困难升高,肺源性呼吸困难不升高。(3)指导心力衰竭的治疗BNP对心室容量敏感,半衰期短,可以用于指导利尿剂及血管扩张剂的临床应用;还可以用于心脏手术患者的术前、术后心功能的评价,帮助临床选择最佳手术时机。细目八免疫学检查◎要点一血清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测定
01
(一)血清免疫球蛋白测定
免疫球蛋白(Ig)是一组具有抗体活性的蛋白质,有抗病毒、抗菌、溶菌、抗毒素、抗寄生虫感染以及其他免疫作用。血清中的Ig分为五类:IgG、IgA、IgM、IgD和IgE。1.参考值成人血清IgG7.0~16.0g/L;IgA0.7~5.0g/L;IgM0.4~2.8g/L;IgD0.6~2mg/L;IgE0.1~0.9mg/L。2.临床意义(1)单克隆增高表现为5种Ig中仅有某一种增高。见于以下几种情况:①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IgM单独明显增高。②多发性骨髓瘤:可分别见到IgG、IgA、IgD、IgE增高,并以此分型。③各种过敏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寄生虫感染时IgE增高。(2)多克隆增高表现为IgG、IgA、IgM均增高。见于各种慢性炎症、慢性肝病、肝癌、淋巴瘤及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3)Ig减低见于各类先天性和获得性体液免疫缺陷、联合免疫缺陷以及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血清中5种Ig均有降低。02
(二)血清补体测定
补体是血清中一组具有酶活性的糖蛋白。补体参与机体的抗感染及免疫调节,也参与破坏自身组织或细胞的免疫损伤。1.总补体溶血活性(CHgo)测定(1)参考值试管法50~kU/L。(2)临床意义①增高:见于各种急性炎症、组织损伤和某些恶性肿瘤。②减低:见于各种免疫复合物性疾病,如肾小球肾炎;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以及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血清病等;补体大量丢失,如外伤、手术、大失血;补体合成不足,如慢性肝炎、肝硬化等。2.补体C3测定(1)参考值单向免疫扩散法0.85~1.7g/L。(2)临床意义①增高:见于急性炎症、传染病早期、某些恶性肿瘤及排斥反应等。②减低:见于大部分急性肾炎、狼疮性肾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